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7月29日举行“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烟台市委改革办四级调研员包海东,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贤成,烟台市医保局四级调研员王爱宏,龙口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改革办主任赵树杰重点介绍了上半年全市上下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改革工作以推进“十大创新”为抓手,突破了一批制约发展的机制障碍,办成了一批惠及群众的民生实事,推广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典型经验。今天我们举行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重点介绍上半年全市上下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烟台市委改革办四级调研员包海东先生,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贤成先生,烟台市医保局四级调研员王爱宏女士,龙口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改革办主任赵树杰先生。
“十大创新”是2022年全省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市改革工作的主攻方向。今年以来,烟台市深入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认线”工作思路,聚焦聚力“十大创新”要求,推出了一揽子“十大创新”行动方案,搭建了一批重要创新平台,争取了一批特色改革试点,推出了一批民生“微改革”事项,打造了一批集成改革案例,真正把改革效果体现在高水平发展成效上,经验做法得到省委认可。上半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居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1%、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提高9.1%、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居全省首位。7月1日,在全省改革工作推进会议上,烟台市作典型发言,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地市之一。
创新体现的就是改革,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工作中,我们注重将推进“十大创新”与深化改革举措深层次地融合、互促共进,以创新破题,靠改革开路,着重在四个方面聚焦发力:
一是以改革办法抓科创,激发创新智造的新动力。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最灵活、最高效、最可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项目“揭榜制”“组阁制”,发布41项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挂帅”项目。在搭建高能级平台上用力。加快建设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区和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两区两廊”,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376家。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和新药创制2个省实验室快速建设、数量占全省1/5,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布局建设3个公共研发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研发中心,组建由院士、国家级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11个,服务企业80余家。比如,烟台宋和宋科技应用工程有限公司在其智力支持下,成功攻克核心部件悬针电磁阀技术瓶颈,常规使用的寿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提花机商品市场占有量跃升至世界首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年内可承接科技转化项目100个,万华全球研发中心获授发明专利315项、占2021年总量80%。在引育高层次人才上用力。出台一揽子惠及面广、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今年已累计发放政策资金9666万元,预拨市级配套资金2.11亿元,为各类人才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海外人才“吸纳计划”、青年人才“百千万”集聚计划、创业人才托举计划,今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5354人、增长20%,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达到8家、居全省首位,自主培育的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占全省的1/4。加快八角湾、裕龙岛毗邻区域两个人才聚集区建设,5年内将聚集各类人才3.5万人。荣昌生物组建近千人的新药研发注册团队,由30多名国家特聘专家等高层次海归人才领衔,自主创建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药物偶联物平台等三大世界级专业方面技术平台,研发线已具备强大的可持续性的新药输出能力,可确保每年有2—3个新药项目申报临床研究。针对外籍人才来烟推出便利化举措,创新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联办”机制,5天可一站式办完,压缩时限80%以上。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上用力。加快完善新型孵化培育体系建设,搭建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家,省市级科技公司孵化器29家,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冰轮山大氢能技术研究院、泰和新材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为涵盖烟台各个优势产业的创新高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2家、达到1542家、居全省第3位,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74家、达到593家、居全省第2位,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88家、达到2374家、居全省第2位,德邦科技等7家企业入选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居全省第2位。10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占全省1/5,万华、杰瑞石油等26家企业进入全省科技领军企业行列,睿创微纳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二是以改革思维强产业,挺起经济发展的硬脊梁。坚持“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持续做好产业生态创新,聚焦“全链条”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精准发力,深入推动上下游产业、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以产业裂变带动发展质变。上半年,全市九大产业实现产值4107.2亿元、增长12.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6.3%。不断做优产业质量。全面实施链长制,力促16条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力,产值过千亿元产业由2个增至4个、预计今年底可增至6个。其中,绿色石化快速成势,总投资1493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展开大规模施工,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项目全面开工;清洁能源迅速崛起,国电投核能总部落户,丁字湾双碳智谷启动建设,创出装机容量全省第一,发出山东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实现全国第一次商用核能供暖“四个第一”,每个供热季可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腾飞,获批上市4种创新药,其中2种为国家一类新药,重点在研药械产品49种,每年将有1—2种创新药上市。目前,共培育5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居全省首位,5个省特色产业集群和13个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均居全省第3位。持续做大项目体量。按照“8月拉出框架、10月谋划前期、12月完成准备”时序,建立项目谋划机制,2022年共有164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数量居全省第2位,总投资5853亿元、年度资本预算836亿元、均居全省首位。滚动实施“百日攻坚”,每月举行集中开工仪式,目前300个省市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92%、投资完成率52.6%,均超出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切实做实招引增量。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实施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明确每个区市党政主要负责每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预计上半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居全省第3位。
三是以改革手段优环境,不断的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企业和群众呼声作为第一需求,着力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围绕政务服务、企业开办等19个领域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34个部门、1244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烟台市获评全省政务公开综合工作、专项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立足诉求反映“零障碍”,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从市县乡选派1855名党员干部联系服务3139家重点企业,听实情、解难题、促发展,实行3个月处理问题1819个。立足减证便民“零证明”,扩大“证照同办、多证联办”范围,对饭店、旅馆、药店等50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关联的多张经营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将一个行业经营审批涉及的“多事多流程”整合为“一链一流程”,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已实现1159个事项、1578项“零材料”办理。立足事项审批“零见面”,在全省首创“扫脸办事”,缩减办理时间80%以上。立足政策获取“零成本”,推出“免审即享”“无感兑现”政策164项。立足审查监管“零打扰”,推出“双随机、一公开”监督管理模式,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大督查激励表扬。打造现代智慧数字环境。加快建设数字机关,在全省率先全面接入、推广使用“山东通”办公平台。快速推进数字治理,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079个、覆盖率超过80%,年内将建成城市大脑。加快壮大数字产业,26个项目入围省“现代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试点,橙色云工业网络站点平台获国家双跨平台最高等级认证。加快布局数字基建,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0336个,居全省第3位。打造保障有力要素环境。有序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盘活处置“三闲”土地1万余亩,实现融资649.7亿元、居全省首位,保障各类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442个。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开展提前介入、模拟审批,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四证”。目前,全市“四证齐发”重点产业项目已达50个,平均压缩开工时间60日。福山区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O2O土地超市制度”,经验做法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傅明先批示,在《人民日报》推广。打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夯实安全发展根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不良贷款余额、比率连续保持双降。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发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蓬莱阁、艾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面向胶东五市市民免费,牟氏庄园等10家国有景区执行门票5折优惠,全市主要文旅消费场所实现5G信号、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全覆盖;罗山班仙洞建筑群等9处文物入选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岛入选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省遗址公园创建名单,7个单位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四是以改革担当促落实,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持把落实情况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第一标准,提升落实速度,增强落实能力,严格落实监督,推动各项改革向实里走、往深里做。突出“快”建立促落实机制。建立数字大督查体系,打造“慧烟督”品牌,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强有力督导保障全市中心工作快速高效落实。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项目化管理,将省委深改委30项共性任务、市委深改委143项重点举措细化分解,逐项逐条明确年度目标、成果形式、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画出工作要点落实“一张图”,挂图上墙、按月调度、每季通报,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对进度不达标、执行打折扣等问题亮牌警示。建立市级挂图作战、动能转换两个督导平台,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重大事项纳入平台管理,挂图亮目标、动态调任务、平台赛进度、闭环促落实。突出“专”建立能落实机制。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并且开展干部专业化能力“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定向选聘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领域急需人才,常态化评选执行力先锋集体、先锋标兵,开展“擂台打擂、赛场赛马”,力促各级干部形成与高质量改革发展相适应的能力作风,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突出“严”建立保落实机制。推行监督执纪“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构建“发现问题、严明纪法、整改纠偏、深化治理”闭环机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实行纪检监察机关全程介入重大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防止出现不干不错、干多错多、“领头羊”成为“替罪羊”现象,激发干部投身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改革举措、落实“十大创新”,基层是试验田、排头兵,最容易创特色、出亮点。7月初,市委改革办会同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围绕“十大创新”重点任务和市委深改委2022年工作要点落实、改革试点推进、改革典型宣传等情况,深入各区市开展了实地调研。总体看,各项工作符合预期、取得成效。各区市均深入贯彻省、市“十大创新”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认线项任务,结合实际印发了工作要点,各项任务全面启动,绝大多数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十大创新”贯彻较快,多数区市因地制宜推出“十大创新”行动方案,任务得到较好落实;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各区市正在推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75个,今年以来新争取省级以上试点88个,多个国家级试点有望在年内通过验收,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城市、农村综合性改革等一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改革氛围逐渐浓厚,典型培育、跟踪、推广等机制逐渐完备,各区市均在省级以上部门刊发过工作简报,累计在各类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工作简报宣传推广典型2100余次。具体看,各区市动起来、紧起来、跑起来,工作全面起势。福山区工作机制顺畅,实行“3+4+5”改革工作模式,推行区级领导领衔、“一把手”述职等3项机制,建立重点任务、督办落实等“4本台账”,完善试点交办、信息报送等“5项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O2O土地超市制度”、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路径等经验在《人民日报》推广。莱山区改革推进有力,定期在区委深改委会议上听取各专项小组工作进展情况,实行每月“一调度、一督察、一亮牌、一通报、一宣传、一会诊”的“六个一”挂图作战机制,有效提升了落实成效。将改革试点争取列入区级重点工作,推行“一周一摘录”制度,每周汇总上级最新政策和试点动向。牟平区创新思路打法,在全省率先打造“智慧改革”工作平台,实现分配任务、调度进度、整合资源等线上操作,凸显了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谋划打造“改革主题公园”,通过大型主题雕塑、沉浸式互动设施、特色文化展示、改革长廊等方式,多角度展示改革成果,营造浓厚改革氛围。栖霞市工作起色较大,领导重视程度较高,部分重点任务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在行政审批领域创出不少经验,构建工程审批“掌上互动·云上督进”模式、打造“VR+AR”掌上办系统等做法获得上级认可。龙口市整体工作水平较高,城市信用监测排名连续三个月居全国县级市第2位,申报海外领军人才35人,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企业1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新开办企业全流程实现“0.5小时办结”,“标准地”供地面积居全市首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试点经验在《人民日报》刊发,“十大创新”中民生改善创新经验在《人民日报》推广,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文化宣传创新经验被新华社推广。招远市试点推进力度较大,承担的省级、国家级改革试点数量较多,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已顺利通过验收。在省内率先推出“我要开便利店”“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在全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十一同”、时限压缩70%以上,服务下沉企业经验入选省营商环境典型创新案例被新华社推广,执法案卷评查成绩居全省首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胜。下步,烟台市将持续深化完善“十大创新”改革举措,扎实推进全面创新、综合创新、集成创新,力求改革谋划更准、改革推进更快、改革落点更实,真正以“十大创新”领域改革突破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局整体推进,为全省“走在前、开新局”贡献更多烟台改革力量。
恳请各位媒体朋友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烟台改革工作,共同讲好烟台改革故事、凝聚改革力量。
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改革工作的相关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围绕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推动实施“十大创新”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挖掘海洋领域改革创新经验做法,推动海洋经济走在前,海洋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争取省农业农村厅批复我市养殖运输船建造管理试点,科学编制《烟台市养殖运输船建造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成长岛综试区10艘、蓬莱区2艘、开发区1艘养殖运输船审批工作,制定标准船型4种。第一批养殖运输船涉及建造船舶资金约1亿元,其中经海渔业有限公司建造活鱼运输船约7600万元,有力支持了海洋牧场企业未来的发展,推动海洋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一是数字化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整合海洋牧场基本数据、环境监视测定数据、视频数据、物联设备信息和涉海经济信息等内容,建设海洋经济一张图、海洋牧场一张图。搭建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智慧海洋应用平台。
二是网格化推进海岸海岛执法监查。严格落实县级巡查月报告、市级督查制度和属地监管责任,印发《2022年烟台市海域海岛执法巡查工作规划》,扎实开展海域、海岛执法巡查工作。实施海域海岛执法监察网格化管理,将全市海岸线处海岛片区,实行海岸分段、海岛划片、责任到人,以高压态势打击违法用海用岛行为,实现全市围填海“零发案”。
一是全力守护渔业生产安全。根据市深改委年度工作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加强海上安全管理20条措施,压实沿海区市、镇街、渔村“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渔船“三级包保”责任2180人;建立13156艘渔船“一船一册”、船员“一人一档”台账,配备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落实渔业部门行业监督管理责任。
二是全力保护海洋生态安全。高标准推进长岛海洋类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组织技术单位加快编制和优化“长岛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实施长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打造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开展全市水产养殖入海排污口整治指导督导和现场核查工作,印发《烟台市水产养殖入海排污口整治指导工作方案》和《烟台市水产养殖入海排污口整治现场核查工作方案》。我市多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超过90%,自然岸线%。
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快实施“百箱计划”、“耕海一号”二期等重点项目,研究出台《支持海洋牧场十条措施》《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三年行动方案》《烟台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制定《烟台市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现代水产种业发展的意见》,储备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2月20日,我市海洋牧场创新指数保险项目获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财政厅等单位联合发文推广。
4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耕好改革试验田 打造开放新高地》的报道,点赞了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的“自贸海洋品牌”。
5月17日,中央新闻联播“向海图强 向海而兴”播出我市深远海养殖场景,坐底式深远海养殖网箱首次拉网收鱼,填补了我国深远海养殖有关技术空白,中集来福士介绍专题经验,得到全国广泛关注。
各位记者朋友,海洋是烟台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我们将牢记习嘱托,锚定“三个走在前”总目标和市委“1+233”工作体系,以海洋高水平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扎实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家海洋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强市加速跨越!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烟台市医疗保障局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的人说衷心的感谢!
创新,是医疗保障事业高水平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年以来,烟台市医保局以“民生改善创新”为指引,回应百姓关切、深化改革攻坚、破解民生难题,努力让实惠、方便落在百姓身边。
一是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将多发病、常见病的普通门诊费用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实现门诊就医有基本医保报销和个人账户支付双重保障,解决了个人账户门诊保障能力不够的问题,此项改革将惠及257万名职工。二是持续降低用药负担。将协议期内的国谈药品全部纳入我市“双通道”管理,总数达到296种。今年,继续将12种药品纳入我市国谈药品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截至目前总数达44种。降低国谈药品的首先自付比例,将职工医保个人首先自付比例为15%的药品下调至10%,将居民医保个人首先自付比例为25%的药品下调至20%。1-6月,为25.8万人次报销国谈药品费用1.44亿元。
落地实施集采药品234种,平均降幅50%以上;落地实施集采耗材30种,平均降幅62%,群众医疗负担持续减轻。新增医疗服务项目27项、修订医疗服务项目50项,公布2012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13项。
在全市合乎条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DRG支付改革。新增DRG实际付费医疗机构27家,总数达到35家,启动31家定点医疗机构模拟付费。正式付费医院平均住院日比上年同期下降0.8天;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0.6%,其中,次均住院药品费用同比下降18.7%、耗材费用同比下降10.9%,医院转型、患者减负取得明显成效。此外,还获批全省唯一APG(门诊病例分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全省首家启动门诊慢特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试点。
全省首个上线医保电子票据,省去了医保患者窗口打印、盖章麻烦,避免了假发票和重复报销的风险。全省率先实施“一条短信”工作法试点,打造办事通知、信息提示、政策宣传和反馈评价“四合一”服务。开通“互联网+”医保药店1240家,支持网上医保购药。83家医院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群众就医无需携带身份证、社保卡。取消异地就医转诊手续,临时异地就医首先自负比例由40%降低到10%,17家医院开通跨省门诊慢特病联网结算,患者异地就医更加方便。
今年以来,龙口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烟台市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紧盯“十大创新”和改革工作要点,坚持守正创新、因时而进,改革试点建设加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基层创新工作亮点纷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呈现出全面开花、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
龙口市委主要负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始至终坚持改革思路亲自谋划、改革事项亲自部署、改革成效亲自体验,充分传递出“抓改革义不容辞、促改革刻不容缓”的强烈信号。上半年,主持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2次,研究出台《市委深改委2022年工作要点》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及其他配套改革文件。重新理顺规范了各镇街区、各部门单位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结构配置,有力实现“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改革工作局面。
一是着力推进改革工作要点事项落实。市级层面。高效承接烟台市委深改委122项改革任务,并自主创新了28项改革任务,形成150项要点任务。第一时间出台了我市相关文件并建立任务分解台账,严格做到“任务、内容、标准、措施、责任、时限”六个明确,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并对进展情况做“蓝黄红”三色挂牌督办,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期推进。目前,已进行4次定期调度,印发通报2期并“挂图上墙”。镇级层面。指导全市14个镇街区将推进改革同服务全市大局相融合,围绕中心工作和创新事项,制定出台本单位改革工作要点,切实将改革“触角”延伸到基层镇街“神经末梢”。
二是着力推进“十大创新”重点任务落实。严格落实省委和烟台市委部署要求,迅速将“十大创新”行动方案进行细化分解,由各牵头单位领办、责任单位落实,相关市级领导主抓推进。目前,我市《“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方案》已印发实施,全部建立任务分解台账,完成了一次推进情况全面自查。“十大创新”均有经验做法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其中,人才引育创新经验被《山东组工信息》推广,营商环境创新经验被《光明日报》推广,民生改善创新经验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推广。
三是着力推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争创。在试点争请上,重视上级改革政策,全方位搜集符合龙口实际、有争请可能性的试点信息,争取更多的试点落户龙口。今年新增省级以上试点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在试点推进上,对全市正在推进的25个烟台市级以上改革试点建立试点任务台账,细化分解季度计划,常态化督导调度进展情况,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目前,各试点均按期推进,超60%的试点做法被提炼推广,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
在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积极挖掘、提炼、推广改革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内,印发全市《2022年改革宣传工作方案》和《改革典型报送工作计分办法》,每月至少编发2期改革典型简报,充分激发各部门单位“抓改革·促创新·增活力”的干事热情。对外,积极推介龙口市改革亮点工作,力争“多发出龙口声音”。截至目前,在各类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稿件200余篇。其中,龙口市密切配合确保疫情风险无外溢经验做法和裕龙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经验先后获得省和烟台领导的批示肯定。先后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是“引导+督导”,纵深推进改革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紧紧围绕省“十大创新”任务和改革工作要点,持续保持改革督导督察力度,继续落实“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高质高效完成。二是“争请+原创”,全力打造改革工作“引领区、样板区”。保持“率先干、模范干、主力干”的工作韧劲,持续关注上级最新改革动态,争取更多的改革试点落户龙口;深化内部挖潜,力争推出更多改革创新做法,为烟台改革事业发展贡献“龙口经验”和“龙口力量”。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举手示意我。
烟台市是农业农村部确立的全国优势水产品主产区,今年来,我局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格外的重视改革试点承担和争取工作,除刚才提到的外,还将积极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结合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养殖渔船管理试点的批复》要求,完成《烟台市养殖渔船建造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初稿和意见征求工作,不断的提高养殖渔船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是印发《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烟政办字〔2022〕24号),积极争取国家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试点纳入其中。
三是探索海洋种质资源跨省协同跨国引育路径,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共同创造协同联动跨区域合作新模式,辖区间企业签订跨区域“陆海中转”订单数量增长3倍,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
四是研究海洋渔业非法捕捞“一体化”管控模式。通过实施四个“一体化”机制,形成全口径防范和打击非法捕捞的有效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部门的高度肯定。
随着地区间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人们对异地就医便捷报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烟台市在异地就医医疗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异地长期居住报销更简单。取消了户籍证明、居住证等证明材料,实行“承诺备案制”,备案“即申即享”,一次备案长期有效,备案后在居住地就医,享受与参保地就医相同的医保报销政策;同时,取消了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限制,异地就医直接备案到就医地,不再备案至具体医疗机构,参保人可在备案就医地所有联网的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和住院定点医疗机构中自主选择就医,并实现联网结算。
临时外出就医报销更方便。取消转诊转院证明和异地急诊急救证明等证明材料;省内临时外出就医人员,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就医一律取消备案手续,也就是说我市的参保人员到省内其他地市临时看病就医的话,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就可以在外地医院直接报销。同时,将临时外出就医首先自付比例由40%降低到10%。
省外看病就医备案更多样。异地就医备案是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前提,目前,备案的渠道很多,也很方便。参保人能够最终靠烟台市医保局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鲁医保小程序等方式来进行网上备案,也可在各区市医保经办大厅现场备案;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可通过我市医保经办机构公布的服务电话和基层医保服务站备案。
今年上半年,龙口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会增长5.4%,位居烟台各区市第一;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8.7%。在最新公布的2022年全国总实力百强县榜单中位次跃升至第九位。
信用赋能助企纾困。建成龙口市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以信用为金融赋能,搭建起企业、机构、政府三位一体的融资服务体系。目前,全市28家金融机构均已入驻平台,发布金融理财产品65个,平台授信金额达73亿元。
“大小专员”服务企业模式。将全市规上企业和“拟升规”企业细分为“百户重点纳税企业”和中小企业两大类,分别安排服务企业大专员、小专员进行靶向服务,精准包联,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累计解决企业问题及发展诉求370余条,相关经验被《山东新闻联播》宣传。
建设项目“云审查”工作模式。在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工作中,创新开展云端初审、线上交流、电子会签全流程线上评审,建立“云审查”模式,缩短审批时限90%。
创新“不动产+大宗商品房”定制登记模式。设立大宗商品房服务专区,可完成契税业务办理等六类业务,在全省创新推行不动产登记授权委托代办服务,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受托人代为办理有关不动产登记事项。
各位记者朋友,“十大创新”是今年全省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市改革工作的主攻方向,我们将继续举办这个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持续向大家介绍我市聚力“十大创新”,塑造改革开放创新新优势的一系列举措成效。请各媒体精心策划采制报道,采取海报、图表、动画、短视频、深度解读等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全市改革工作成效,为建设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