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该写清楚的都写清楚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淘金网下载app    发布时间:2024-10-30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然要报道事实,就要把事实的经过、原因等因素写清楚写明白,不能让读者感到疑惑。这是一个写作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操纵规则,务必要严格遵守。

  然而在有些稿子中,这一点却做得不够,该写的没写,应写清楚的未写清楚。这是需要提示警醒我们的。

  文章结合实例,指出了“写清楚”要注意的两个要素:一是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二是写人物要合情合理。

  看了标题,可能有人觉得绕嘴。细细琢磨,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要把那些该写清楚的内容一定要写得详细一些,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

  一篇题为《三万护工出吕梁记》的报道(见2020年9月29日剥洋葱公号),介绍了山西吕梁地区妇女来京从事家政服务业的故事。全文6237字,给人们较大的信息量。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该写清楚的却没有交代明白,让人产生了些许疑惑。

  从2016年4月起,吕梁在全市范围内开辟月嫂、育儿骚、护工等家政人员培训基地,免学费、免食宿、包就业。四年来,一批又一批家政人员走出吕梁山,到北京、山东、山西等北方省份打工谋生,并由此脱贫。

  各级政府每年的培训、就业总投入都在5000万元左右。我们的任务是5年培养6万人。

  截至目前(2020年9月),“吕梁山护工”项目累计培训54210人,实现就业29103人;其中培训贫困人口22809人,就业11296人。

  人们看到这些很想知道,这么多的投入,具体是如何实行“免学费、免食宿、包就业”的,可文中却对此没有写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通过培训学得技能促进就业,是当下各地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各类媒体理当把包括山西吕梁在内的各地具体有效的作法加以介绍,供有关部门借鉴,且介绍时要写得具体、详实,有针对性。

  人民日报上曾登过一个村医的事迹,这位村医乐善好施,多年来手里的欠条金额达40多万元。他怎么样对待呢?稿子最后点了一句:他说:“能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心里就觉得踏实。”

  看了这些人们固然感动,但也提出疑问:这位村医一家生计怎么办?当地有关部门对其有无具体帮助措施?

  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并将之写清楚,人物才真实可信,受众才信服。然稿子却没有写到。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然要报道事实,就要把事实的经过、原因等因素写明白,不能让读者感到疑惑。这是一个写作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操纵规则,务必要严格遵守。

  然而在有些稿子中,这一点却做得不够,该写的没写,应写清楚的未写清楚。这是需要提示警醒我们的。

  写稿子对材料有个取舍问题,那么取舍的标准在哪儿呢?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是受众需知、欲知的内容就应该多写、并且写详细。

  如《三万护工出吕梁记》这篇稿子,受众想知道的内容是什么呢?三万护工从那里来?他们是如何接受培训的?培训后的就业情况如何?把这些受众的“欲知”需求写清楚,稿子就有“神”了。

  资深报人、人民日报老编辑钟立群老师曾说,写稿多了就会对读者的需求不断知道,写稿前首先就要想一想,我这篇稿子是写给哪些人看的?他们要了解什么?积累多了,对受众的需求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钟老师所言极是。把这样一些问题想清楚了,心里有了底,写稿就会更加主动。由此我们大家可以确定,及时了解受众需求,是写好稿件的要义之一。如果不看需求,凭着自己的感觉写,那受众是不买账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写人物上存在很大误区,一写就是“高大上”。上面所说村医乐善好施的那篇稿子,多年间收下的欠条金额有40多万元,最后只点了一句:“能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心里就觉得踏实。”至于他家里的生活如何办?有关部门有无帮助?稿子里只字未写,这样的写法无疑会影响稿子的效果。

  也许记者手里有这方面的材料,但由于受“高大上”的影响未能写进去。也许记者就不进行这方面的采访,稿子也就无从写起。

  写人物贵在“合情合理”,在“合情合理”理念引导下,就会自然把应写的事情写清楚、写明白。

  写稿子要“写清楚”,看似是个技巧问题,实则是个观念问题。我们为何需要写稿?那就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看稿知晓新闻、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为此,我们写稿时就要尽量写得符合受众的需求,把该写清楚的尽量写清楚,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这里,记者要克服主观主义,要深入到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去,了解受众的需求,写出既符合需要又“解渴”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