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既是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要。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苏北唯一落户县域的国家级经开区,是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战场,其纺织业更是沭阳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在推动传统纺织业转型发展中,沭阳经开区始终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指引,积极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激发纺织企业的创新活力,为苏北县域传统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借鉴。
把敢为人先、奋发进取的沭阳动力转化为推动传统纺织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实力。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能。沭阳经开区系统规划传统纺织业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与路径,按照有挂帅县领导、有牵头单位、有招商队伍、有扶持政策、有产业链图谱、有科学技术创新载体平台的“六有”要求,着力打造苏北县域首个纺织业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目前已汇集桐昆集团、红柳集团、沪江集团等纺织企业近200家,成功引进多个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建成全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拥有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在苏北地区率先形成全产业链,先后荣获中国纺织服装名城、全国纺织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园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全国纺织产业体系调整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把因地制宜、以立促破方法论转化为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蝶变发展的竞争力。沭阳经开区立足发展基础,搭乘数字快车,推动纺织业技术迭代、工艺改进、产品创新和绿色发展。依托武汉纺织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以及中国纺联等行业协会,构筑了产学研用贯通支撑体系,成立技术转移、产品研制等中心以及智能制造研究院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为公司可以提供产品研制、人才教育培训、“智改数转网联”等“一站式”服务。以江苏宋和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始终把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加强技术攻关,拥有国内唯一的中国电子提花机产品研发中心,建有6个省级研发平台,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创中心,制定了“小改革每月每型号不少于3次,重大专利每年不少于3个”计划目标,电子提花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辐射支持经开区内外纺织企业协同发展。
把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转移区位劣势转化为产业链补链强链的错位发展优势。沭阳经开区精准对接、主动融入和服务江淮生态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策略,按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引全链优化、链主企业带动全链受益”思路,以重点企业、区域、客商为主线,精准编制产业链条图和招商线路图,大力招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主动承接和争取苏南优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合作。依托桐昆集团精心规划建设印染“绿岛”,打造绿色发展产业园,推动传统纺织业绿色转型,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每年签约投资额亿元以上纺织企业10余家,形成了“从一根丝到一块布”的完整产业链条。统筹项目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构建区域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绿色发展等方面与周边地区协作联动、一起发展,形成优势互换、产业互补、资源互联的良好发展形态趋势,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把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转化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硬支撑。沭阳经开区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改革破难题、以改革优环境,突出政策集成,聚焦帮办服务,当好企业“店小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一是讲诚信,强化契约精神,凡已制定的奖励政策,只要合乎条件,做到“应奖尽奖、该兑快兑”。二是讲效率,践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非常周到”的服务理念,加强对落户项目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帮办服务,在立项环节精简审批、建设领域清单管理、投产阶段全程服务,确保项目审批一条龙、项目建设零障碍、客户服务全天候。三是讲公平,坚持以企业贡献度来决定帮办力度,把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有限资源向其重点倾斜,让来沭阳落户的企业既能有钱赚、又能有家的温馨,全力塑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办事最快、服务最好”营商环境,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实现快速裂变发展。
沭阳经开区立足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推动传统纺织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我省探索苏北县域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鲜活样板。沭阳经开区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中的经验与困难,对我省苏北县域在传统行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必须加强对苏北县域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苏北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难度更大、挑战更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包括资源配置、人才引进与基础条件的不足,金融与财政组合支持手段的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个别领导干部发展理念滞后、工作推进不到位等问题。要加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更多切实利好的政策支持与要素支撑,使其摆脱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制约,实现技术、业态模式变革和机制创新,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必须提升省级层面对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划引导与区域统筹。建立江苏传统产业基础能力评估体系,深入梳理、精准把握和评估江苏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技术信息数据,在掌握家底基础上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出台江苏规划指导意见,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在不一样的区域间高效配置与流动,实现全省传统产业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布局。鼓励苏南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传统产业集群,打造更多掌握核心技术和工艺集成并能自我优化的“核心母工厂”,在行业制造体系中发挥标准制定、创新研发、技术上的支持和人才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依托其建设创新研发平台载体,组建全省关联企业联盟,反哺支持苏北县域高起点承接转移产业,更好推动项目转移与产品创新同步,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通、资金互助。
必须重视优质要素资源向苏北县域的倾斜集聚与配置优化。一些苏北县域经开区在机构设置、管理权限、财税金融等方面因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原因未能享受到更优待遇,导致园区规划布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受限。要建立省级部门协同与省市联动沟通反馈机制,构建跨区域协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政策动态调整优化。支持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对传统产业进行规模、竞争力和细致划分领域梳理,实施分类指导与帮扶,提升政策与资金支持的精准性。抢抓江苏全方面开展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焕新工程的契机,开展苏北县域传统产业工艺装备、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等焕新行动。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优惠政策集成,引导资源向苏北县域倾斜配置,重点支持苏北县域对投入巨大、技术难度高、单一市场主体难以攻克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技术难题进行协同攻关,提升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开放性,打造更多高质量科技中介、众创空间、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基地,形成“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的政策环境。
必须着力打造苏北县域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场景。挖掘我省苏北县域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进典型,做好发展培育、经验总结与宣传推广工作,鼓励更多苏北县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实践案例。协调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选择苏北县域具有发展优势潜力、已先行先试取得阶段成果的地区、行业,进行重点梳理发掘,提炼其核心特色优势并着力打造,形成我省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区域性实践样板、示范场景,丰富江苏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模式。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3期,原题为《苏北传统产业何以向“新”而行——以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纺织业为例》
作者:民进江苏省委会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余珽、史有春、朱洁、董锦武、丁训正、季伟)